在日前召開的“2017年環境保護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研討會上,中央編辦副主任何建中表示,目前,中央編辦正按照中央的改革部署,配合環保部開展按流域設置環境監管和行政執法機構、建立跨地區環保機構試點工作,進一步強化區域聯防聯控,探索水、大氣污染治理的新模式。
他同時表示,”生態環境的治理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不能是政府部門唱獨角戲。“”就環境治理而言,體制改革也不是萬能的,需要政府、市場、全社會共同推動,實現多元主體共治。“
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今年9月5日,中國機構編制管理研究會、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中國行政管理學會、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共同主辦了“2017年環境保護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研討會。該研討會的詳細內容上周通過《中國機構改革與管理》雜志的官方微信公號披露了部分內容,該雜志是由中央編辦主管的綜合性期刊。
何建中在發言中表示,”深化環保體制改革,推進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一項重要基礎性工作。中央編辦一直高度重視并積極支持環保體制改革,持續推動環保體制的發展完善。“
何建中說,從1988年設立國家環保局,近30年來,我國進行了多輪環保監管體制改革,從調整完善職能、加強機構入手,不斷提升環保部門的監管能力。他說,現行環保體制的總體特征是,橫向實行環保部門統一監督管理、相關部門分工協作的體制;縱向實行國家監察、地方監管、單位負責的分級體制,總的看是基本適應環境保護工作需要的。
”值得注意的是,長期困擾我國環境監管工作的兩個難題仍然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何建中分析說,一是橫向體制上,部門環保職責的落實機制不健全,保護與發展責任往往兩張皮,難以實現職責的內在統一;二是縱向體制上,地方重發展輕環保的問題還比較普遍,缺乏有效的督察機制。
何建中說,為破解這些體制機制障礙,近年來,通過建立環保督察制度,開展跨地區、按流域設置環保機構,以及實行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體制改革等政策舉措,環境治理體系不斷調整和優化。
何建中例舉了近年來我國環保治理體系改革所取得的兩個方面的成效:
在國家層面,構建環保督察體制,探索跨地區、按流域設置環保機構。2006年,環保部陸續設立了6個區域環境督察中心,按照國務院授權對地方政府履行環境監管責任進行監督檢查。2015年2月,在環保部環境監察局加掛“國家環境監察辦公室”牌子,設置了8名國家環境監察專員。2015年8月,為貫徹落實《環境保護督察方案(試行)》,國家環境監察辦公室更名為國家環境保護督察辦公室,并作為國務院環境保護督察工作領導小組的辦事機構單獨設置。這一系列調整,為中央環保督察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撐。
他說,環保監管的復雜性與監管對象的特殊性是密切相關的。水和大氣這些環境要素具有很強的流動性,其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往往以區域性、流域性的形式表現出來,空間分布和行政區劃并不一致,因此建立跨行政區域的環保機構,實行符合區域和流域生態環境特點的防控措施,對改善環境質量至關重要。
另一方面的成效是在地方層面,重點推進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試點。目前,已經有4個省份的改革方案得到了批復,2個省的方案正在審核中,還有一些試點省份正在抓緊研究改革方案。
何建中說,進行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試點的核心是重構地方環境保護監管治理體系,強化地方政府及其相關部門的環境保護主體責任,重點是搞好環保行政體系、監測體系、監察體系和執法體系建設。
”總體來看,有關省份的改革試點效果是好的,也取得了初步成果和經驗。但在試點推進中,也碰撞出一些帶有共性的復雜矛盾問題,比如,如何確保地方基層政府的權力和能力相匹配,如何建立好區域環境監察制度,如何處理好環境專業執法與地方綜合執法的關系等等。類似問題都需要開動腦筋,加大攻堅克難力度,在試點中尋找最佳解決路徑。“何建中說。
何建中表示,就環境治理而言,體制改革也不是萬能的,需要政府、市場、全社會共同推動,實現多元主體共治。環境治理體系的構建,不能是政府部門唱獨角戲,需要壓實企事業單位環保主體責任,承擔環保社會責任;也需要暢通社會參與渠道,引導多元主體有效有序參與治理,鼓勵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民間組織、人民群眾積極參與環保體制改革和環境治理工作,通過宣傳發動、政民互動、上下聯動等形式,進一步增強環境監管的公開性和透明度,形成政府主導、多元參與、社會共治的環境保護治理新格局。
注:本文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如有侵權,請聯系本公司刪除!謝謝!